常见问答
缝制机械:洋品牌不再是高质量好服务的代名词
   有关媒体报道,浙江省工商局表示,将努力通过推动消费者观念的变革来改变“洋品牌代表高质量”的消费观念。据悉,浙江省工商局和浙江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正式发起“新消费运动”,并呼吁全社会推动消费观念变革,反对“崇洋、炫富”,倡导以理性、责任、文明为主要内容的新消费观念。
   “新消费运动”的掀起一方面是政府行政观念的一种创新,另一方面也是对传统的消费观念的一次变革,引导大众消费者走向理性和成熟。
   换言之,同样的方法在缝制机械领域也适用。

洋品牌频遭“质量门”
   在我国缝制机械市场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多服装企业要购买机器时,常常在洋品牌和国产品牌之间犹豫不定。“洋品牌”不断暴露的质量、服务问题成为服装企业挥之不去的烦恼。
   在谈到国际缝纫机品牌时,江苏常州罗曼奴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姜先生介绍:“1992年,我们公司购买了数百台重机平缝机现在仍正常运转,使用十多年没有发生过漏油现象,也没出现其他什么大故障。虽然当时每台设备的价格高达1.5万元,但从使用效果来看确实物有所值。”
   然而在接下来的市场走访过程中,记者听到的却是越来越多的用户或是经销商对洋品牌设备质量问题的抱怨。
   上海松江的姚先生反映,他们厂在2003年底购买了260台某日本品牌的平缝机,可不到两三年,多数设备就出现了夹线器不能夹紧线的问题,使他对这一品牌产品的印象大打折扣。记者也从代理国外品牌产品的售后服务商们了解到,眼下国外品牌的产品售后服务任务越来越重,很多时候是产品质量本身的问题引起的故障,他们只好先替用户更换零部件再向外资企业反映,还不一定能得到合理解决。
   2003年,浙江嘉善某服装企业购买了某日本知名品牌的钉扣机,没过多久设备就开始大面积出现故障。该厂机修工袁亮说:“尽管这家公司的售后服务很及时,但是产品本身质量不过关,每次修理好后没多久又坏了,难以彻底根治,所以到后来大部分时间闲置。另外一个品牌的几台包缝机也经常出故障,后来请该品牌的售后服务人员来修理,他们认为是国产线的质量不行。”但袁亮透露道,其实该厂很多包缝机都使用国产线,即使使用了进口的缝线,设备故障率也没降低多少。
   “目前的缝制机械市场中,对服装企业来说‘洋品牌’是一个很矛盾的名词。不可否认,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洋品牌’在服装企业眼中是充满吸引力的,因为其代表优秀的质量、先进的技术,以及完善的服务,但现在不完全是这样了。”谈到洋品牌的质量问题,上海胜马缝纫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式元颇有微辞。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洋品牌’在服装企业心中拥有那样高的地位有其渊源。由于当时中国刚刚改革开发不久,计划经济的种种弊端使得国产缝纫机技术止步不前,正是在这样的对比之下,有着数十年甚至近百年技术基础,以及驾轻就熟的商业化市场操作的‘洋品牌’拥有那样的‘待遇’也就不足为奇了。”

国产品牌的崛起
   在2006年中国名牌产品名单中,“标准”、“上工”、“飞跃”、“宝石”、“中捷”、“兴大豪”等品牌赫然在列,这无疑佐证了“国产缝纫机品牌已经崛起”的观点,更是对本土缝机产业的一种肯定。
   对中国这样一个服装出口大国来说,国产缝机品牌的崛起无疑为服装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平台,更在产业合作中完成了对产业链的进一步加固。
   中国缝制机械协会分别于2005年、2006年对全行业高速平缝机、高速包缝机进行了质量专项检测。检测结果显示:中国名牌产品及国内知名品牌产品的质量水平较高,其中部分国内知名企业的产品质量已与国际先进水平不相上下,产品整体质量在不断向国际先进水平靠近,名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逐年提升。
   记者发现,近年来众多缝机企业正通过各种手段不断提高品牌形象和内涵,向国际市场进军。标准公司以高质量产品快速拓展国外市场,在国际上的地位和认知度快速提高;飞跃公司坚持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道路,让“飞跃”走向全球;中捷公司通过与中国服装协会合作,连续三年赞助中国服装品牌年度大奖,进一步提升了品牌形象。
   国产品牌的综合竞争力也不断提升。以标准公司为例,2002年,其产值为7.12亿元,产量达37.7万台,其产值和产量已分别增加到7.4l亿元和40.5万台。而飞跃公司2002年的产值为9.03亿元,产量达100万台,到2004年,其产值已上升到12.13亿元,产量达122万台。上工、中捷、宝石等名牌产品的产值和产量也均有不同幅度增长。
   如今,无论是在德国IMB展,还是在上海的CISMA展上,中外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了‘同台竞技’的格局。

“洋产品”质量为何下降?
   那么,导致国外品牌质量下降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对此,记者综合了多位业内人士的观点,大致归纳为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价格因素。某知名日资企业品管部的王先生表示:“由于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缝制设备企业竞相降价,大打价格战,使得产品质量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如今,国产普通缝纫机的价格只到国外同类产品的一半,而特种机的价格大概只有国外品牌产品的1/2,甚至更低,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外企业很难维持各种产品高质高价。而更现实的是,现在服装企业用户越来越注重性价比,国外企业为了争夺客户,不得不降低成本,难免存在零配件质量‘缩水’的现象。
   二是国外企业先后在海外投资建立研发生产基地,在海外市场采购零部件、组装整机,与其本土采购组装的产品质量是不能比的,总体质量呈下降趋势。应当承认,由于产品的异地生产、零部件的运输,以及管理人员、现场工人在语言、文化等方面差异因素的存在,与单纯在本土生产相比,产品质量管理的难度肯定会加大。
   三是贴牌因素。有的国外品牌很多机种都是在国内贴牌生产,这也是导致他们的产品质量不如原来好的原因之一。目前,部分成熟品牌的外资企业只负责设计,要么在中国本地采购零件组装,要么找生产同类产品、质量相对较好的厂家贴牌。这就导致了一些品牌的“同牌不同质”现象。

加强监管力度倡导理性消费
   所谓“新消费运动”,用浙江工商局的一位负责人的话来说:创造放心、安全的消费环境,并非只靠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检查就能实现。进口问题产品之所以能长驱直人,与畸形的消费观念不无关系。
   鉴于此,在有关部门对缝制机械市场的监管过程中,对“洋品牌”的监管过程是不是也应该做到严格把关,对一些暴露出来的质量或服务问题通过相关渠道进行曝光。一方面杜绝了“洋品牌”其以次充好的侥幸心理;另一方面对本土消费企业来说也是一种保护。真正做到“让所有的消费者享有平等的权利,让所有商家遵守一律的规则,让所有商品接受一体的监督”。
   而对服装企业来说,一方面应该理性地看待“洋品牌”,消除“媚洋”、“崇洋”的观念,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部分“洋品牌”的傲慢、不负责任的心态;另一方面,在选择所需产品的过程中,应该按照自己的实际需求去选购产品,不仅做到“物有所值”,也同样应该做到“物尽其用”,使产品无论从技术、功能、效率等方面真正与自身的需求达到最大限度的结合。